在國內剎車線行業起步時期,剎車線的本土化程度很低。1994年國家頒布的汽車產業政策,提出了國產化要求,實施了國產化率與優惠級差進口稅率掛鉤的政策,為零部件的國產化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桑塔納的國產化為上海及全國其他地區培養了一大批較高水平的配套企業,大多數新車起步時就能滿足40 %以上的國內配套率的要求。隨著中國剎車線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外零部件企業進入中國,剎車線本土化取得明顯進展,目前國內商用車及中低檔乘用車投產時國內配套率基本達到100%。
剎車線企業現在要更注重整體能力的上升,通過技術創新,構建優勢產業鏈,與整車廠商聯合開發,提高配套能力。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轉型期,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巨大的國際市場及國內產品升級的要求將成為剎車線企業產品優化的原動力。目前我國的剎車線生產企業還存在創新不足,節能減排壓力艱巨,自身品牌發展壓力巨大,國際化水平低等問題;汽車服務業發展不夠完善,不適應客觀發展要求等問題。因此,在剎車線企業發展過程中,整車生產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等的思想觀念要形成新的認識,深刻認識剎車線產業在世界鏈條中的地位和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動增加大局意識,產業意識。
剎車線是最能體現技術實力的,然而我國剎車線公司卻缺乏核心技術。入世后,我國的汽車產業政策規定了整車的合資股比,卻對外資投資零部件領域沒有任何限制,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零部件產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目前國內大部分自主剎車線公司仍停留在來圖加工、樣品測繪階段,面對整車廠推出新車型、新品種、新技術快節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剎車線公司只能疲于應付研發任務,無暇顧及提升自身的基礎研發水平與配套能力。隨著近年來中國汽車業的發展,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汽車產銷量第一的國家,但業內普遍認為,由于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中國只能被稱為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要想真正做強,必須從零部件抓起。
隨著國民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人力成本將不斷提高,企業的制造成本優勢將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轉移,行業內中小企業面臨技術開發實力不足,生產加工能力有限,銷售能力欠缺等潛在問題。要化解這些潛在問題,品牌化經營是眾多軟軸企業必將面臨的一條道路。業內企業應未雨綢繆,樹立品牌經營的意識,將是我國軟軸行業企業的未來的一個大方向。針對國內市場,大部分軟軸企業采用OBM的經營模式,雖然具有自主的品牌,但是其自身營銷能力不足、品牌意識不強,大多數企業品牌銷售未能得到發揮,品牌知名度不高。只有極少數軟軸企業有著清晰的品牌經營意識和強有力的營銷網絡,帶給企業更好的企業品牌溢價及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