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行業還沒有像整車生產那樣呈現出一個明晰的發展脈絡。國內的零部件生產企業雖然數量可觀,但整體規模并不大。在當前的情勢下,我們國家發展零部件產業很難,即使在艱難中起步了,也難以形成經濟規模,尤其是在未來的汽車電子信息化中,能分得幾勺羹?零部件行業比整車行業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只是它過慢的發展速度幾乎使人忽視了它的存在。然而,這個易被忽略的行業卻蘊含著極大的潛能。
200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遠遠大于出口金額,貿易逆差達到30億美元。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負責人說,國外廠商在華采購的零部件普遍技術含量較低,而國內整車市場不斷擴大,特別是CKD組裝盛行,造成了核心零部件龐大的進口需求。如電子產品、燃油噴射系統、安全系統、轉向系統、傳感器、制動系統,這些部件的生產無一不是被國外企業所控制。中國的零部件廠商真正能夠自主研發的產品,僅僅是音響和喇叭而已。
缺乏游戲規則、違規操作、又維權無門等等,都是中國零部件企業面臨的困境。遇到這么多的困難,零部件企業應該如何求生存?注重研發。自己實在研發不了的,就找合作伙伴,在合作協議中把研發這一塊寫進去。
在開發能力上,中國進入國際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的產品主要集中在轎車前懸架和后橋部分,基本上沒有代表主流新技術的電子控制技術。汽車電子產品幾乎全部來自合資企業和進口,成為制約汽車產業技術升級的瓶頸。當前,中國的大多數零部件企業還不具備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產品的能力。先跟上,能跟幾步是幾步,然后再想辦法學,一開始就想超越是不可能的;要走品牌之路。對“散、亂、差”的國內零配件企業來說,兼并重組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需要擺在眾多零部件企業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