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高速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著很明顯的隱患,產品技術含量和企業規模化水平都較低。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比歐美有很明顯的優勢,低工資策略可能使中國成為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中心,這點對全球各大汽車廠家來說都是極富誘惑力的。采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應鏈,所節省的成本也是相當可觀的。在市場全球化的影響下,配套的便利性和連續性變成了整車企業的一個迫切需求。
在新興汽車市場,各大汽車公司紛紛在當地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為避免采購和生產脫節的風險,必然要求零部件供應符合就近原則。這對日益強調供應鏈快速響應能力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整車廠在全球采購時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圍內零部件企業的競爭關系,獲取市場的最新技術,適應匯率波動以及集團采購的批量效果,達到最佳質量、最佳服務、最合理價格的配套。在全球化采購環境下,一方面須堅持搞自主創新,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海外并購或合資合作,抓住技術突破機會。
雖然很多關于采購供應鏈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初步應用,如協同式采購供應鏈、電子化定點定時采購等,但所有這些新的采購模式和采購方法,都需要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加以研究和論證。汽車采購供應鏈系統龐大,而我國地域廣闊,供求信息交流困難,物流成本大,如果國內零部件企業能發揮本土市場研究的優勢,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供一種低成本、高靈敏度的汽車零部件采購供應鏈模式,或在采購方法上有所創新,那么將會大大增加本土零部件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會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繼成本和技術之后的第三個突破口。
隨著整車企業的全球擴張,零部件供應商的全球布局的跟進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為了有效控制和消化不斷增加的成本,零部件供應商的并購行動也將加緊實施。目前這一趨勢已經初露端倪。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眾多,規模小,集中度低,無序競爭嚴重,行業整體效率低下,進入全球采購之后,將迫使一部分有一定實力的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尋求聯合重組和對外合資合作,擴大規模,提高市場風險的能力,而那些規模小、產品沒有市場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可避免的被淘汰,推進整個行業的競爭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