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由于新車型推出速度的加快,零部件企業的配套壓力非常大,能夠及時滿足這些新車型的配套要求,已經是很好的企業了。事實上,國內近兩年推出的一些新車型,如,寶來、奧迪等,在國內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供應商。老車型,如捷達,在國內的配套商為200多家,明顯高于新車型。國內企業由于研發能力偏弱,導致市場份額無法保障。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講,在發達國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已領先于整車企業。國外一輛新開發的整車,70%的知識產權屬于汽車零部件企業。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普遍較弱,許多零部件企業要從主機廠獲得技術甚至加工圖紙,地位類似于整車廠的"加工車間",精力主要用于滿足主機廠的既定要求,沒有能力做到與整車同步開發。
市場競爭是很殘酷的,有的合資主機廠,外方利用在產品、技術、資金上的優勢取得的話語權,對國內零部件生產企業變相設置障礙,使國內一些有實力的零部件企業很難進入其配套系統。就目前市場狀況而論,外商獨資欲望表現強烈。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內各大主機廠都有自己的垂直配套體系,同行業間很難進行交叉配套。同時,與各主機廠合資的外方,都帶進自己的配套體系,合資企業在中國選擇配套企業時優先考慮原配套體系,造成非公平性競爭。
目前中國零部件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那么,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發展空間到底在哪里呢?主機廠應走出小集團利益的短視行為模式,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切實履行與零部件企業建立榮辱與共的戰略同盟的構想,給零部件企業一些現實意義上的扶持,盡快提高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其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作用,傳遞企業呼聲,協調政府管理,保護行業利益。
2004年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注冊的達到1540家,未注冊企業有3500到85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正在由單一的產品型開始向資本型轉變,由勞動密集型、材料密集型的低端產品向附加值較高的機電類產品轉變,有一批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與我國已有的汽車大國地位極不相稱。促進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跨越式發展,成為一項艱巨任務。商務部日前公布,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爭取把在世界汽車零部件行業份額中的占比提高到10%,要達到1200多億美元的出口規模。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將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出口將超過進口的預期不謀而合。這將是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目標。面對汽車業新規章提供的機遇,亞新科董事長杰克認為,短期發展汽車零部件企業應積極進入汽車零部件核心產品領域,提高工藝和材料技術。長期發展汽車零部件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將成為發展的關鍵。